伤感的布拉格

2009-02-01 20:52 阅读(?)评论(0)
 

          伤感的布拉格

    布拉格美丽得太伤感。我想不伤感都困难。
   
布拉格的美是伤感的美,一座城市只要沾上伤感两个字,就会美得一塌糊涂。全世界很多城市都没有伤感的权利,纽约不能称伤感,那只是水泥森林堆砌的怪物,新加坡不能称伤感,因为它根本就没有伤感,拉斯韦加斯更加不能伤感,谁说它伤感我和谁急。只有布拉格有这种权利。
   
从布拉格回来,想写点文字记录是次旅次。踌躇多日,竟无一字著成。   
对布拉格,就像对一件加工得十分完美的璞玉,你说还要去多余赞美,又或者像一个美人,你说看也就看了,还要喋喋不休地说这说那,评头品足?迄今为止,我没有读到一篇让人满意的关于巴黎的游记,我确信那是因为巴黎太美了,所有的文字在巴黎的面前都失去了表达的功能。对于布拉格,这样的感觉要更胜一筹。
   
而我终于还是鼓起勇气。布拉格把大美呈现给我,我不得不按照中国传统“礼尚往来”,送点蹩脚的文字给她。礼轻仁义重,就请布拉格笑纳吧。
   
就凭江湖上一句“比起布拉格,巴黎是苍白的”,我发誓一定去布拉格。
   
我是从德国进入北波希米亚地区,经比尔森、卡罗维发利后进入布拉格的。一旦亲近布拉格,觉得她的美来得那么突然,虽然之前也有思想准备,但那境况依然有点类似新婚之夜,新郎在忐忑等待新娘揭开面纱的那一刻——这样的比喻或许有点俗气,我想表达的是,没有一个城市的美象布拉格这样极具侵略性和渗透力。
   
汽车要翻过皇宫也就是布拉格城堡的山头,布拉格的面目才真正出现在眼前。也就是说,布拉格城堡这面的小山就像一块面纱将布拉格遮覆住,一旦越过这座小山,短短几分钟内,整个布拉格和脚下的伏尔塔瓦河就一览无余地呈现在眼前了。
    麦改
!世界上竟有这样美丽得不真实的城市!
   
我的心咚咚直跳,去过巴黎无数次了,从来没有这种感觉。
   
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因为布拉格的美让希特勒也感到震撼,这个人类的刽子手终于不忍心轰炸布拉格。如果传说成立,说明一个城市能让希特勒这种魔鬼心动,那这座城市的美丽绝对盖世无群……
   
这座城市全被朱红色的瓦顶覆盖着,哥特式建筑的塔尖像丛林一般,从瓦顶上伸向碧蓝如洗的天空,伏尔塔瓦河像一条项链挂在布拉格的胸前。再细细一看,几乎每一栋房子都是象牙般的色彩,黄里带白,白中有黄。“金色的布拉格”这个词真实地出现了。绝妙的是,布拉格依山傍河而建,对面地势略高,让布拉格形成略微倾斜的角度,你感到那是挂在伏尔塔瓦河畔的一幅油画。一簇簇哥特式尖顶上的镀金球状装饰物熠熠生辉、珠光宝气,整个城市弥漫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古典浪漫主义氛围。中世纪以来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杰作在布拉格都完好地保留着。走在布拉格老城的街道上,犹如走在一个巨大的建筑艺术博物馆里。精致华丽的圣维特大教堂,令所有一睹她风采的人惊叹不已,过目不忘。结构复杂工艺精巧的天文钟,令所有的游人驻足仰首,等待它那奇妙绝伦的整点报时。镶嵌着精工雕刻的门和窗的那座古老的建筑,让你不敢相信,那曾经就是市政厅的所在。当然,还有金碧辉煌的布拉格宫,还有散布在广场上街巷里的无数的城市雕塑……
   
我终于理解为何有人说比起布拉格巴黎是苍白的了。就视觉效果而言,巴黎远远不能和布拉格相比。我曾经多次站在埃菲尔铁塔上俯瞰巴黎,除了灰蒙蒙一大片建筑外,得不到特别的视觉震撼。有人或许向我反诘,巴黎塞纳河的那些美丽的桥梁不算啦?
   
是的,巴黎的桥是很美丽。那我们就从桥说起吧,巴黎的桥举世著名,尤其是那座亚历山大三世桥。那座桥称得上金碧辉煌,是巴黎最华丽、充满装饰的桥。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亚历山大三世桥无疑也是世界级的艺术珍品。桥面上有32座四周环绕着神态各异的小天使的雕塑灯架。桥身还装饰着水生动植物图案与一组花环图案,雕饰的精致和华丽以及整个桥显示出的雍容气派,即便是在阳光忽隐忽现的巴黎,这座精心装饰过的大桥也终日金光闪闪。
   
但不要忽视眼前伏尔塔瓦河上的天使桥和查理四世桥,这是目前布拉格市内最古老的桥,它没有巴黎亚历山大三世桥那样华美的张扬,但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积淀以及褪尽岁月铅华的容貌毫不逊色于亚历山大三世桥。查理四世桥始建于1357年,连接布拉格老城区与布拉格城堡,最初名为“布拉格桥”,1870年以后才改成现在的名字。
   
查理四世桥是布拉格市内最重要的观光景点之一。在欧洲,很少有哪座桥能像查理四世桥一样耸立着如此之多的圣徒雕像。按照西方的信仰,不同的圣徒能起到不同的庇护作用,而查理四世桥全长515米的桥面上就左右分立着30座圣徒像。据历史记载,这些圣徒像并非一次建成,而是在不同时代根据不同的需要修建的。因此查理大桥被称为“欧洲露天的巴洛克塑像美术馆”,很难想象,有哪座城市会在历史上需要如此之多的庇护。   
   
查理桥还有着让人着迷的传奇色彩,它于135797531分正式开始建造,把上述事件数字连起来,就是首尾相互呼应的135797531,展开想象,“135797531”这一串数字就是一座桥。想想一座桥就是要首尾相应,两端一致。建造日子和“桥”本身的概念被布拉格人奇妙地联系在一起,让人称绝。这座以建造它的国王名字命名,象征和承载着这个国家光荣与历史,又洗尽铅华供人漫步赏玩的古石拱桥,实在是桥中之桥。

   
查理桥之所以得名,与当时盛及一时的国王查理四世密不可分。这位头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尊号,历史上最杰出的捷克人,将135797531这串数字赐与他的桥是有原因的,这种奇妙的排列由当时御用星象家测算,是祈祷坚固和永恒的密咒。在此之前,这里曾有一座建于1170年,名为“尤蒂斯”的桥,那座桥是中世纪罗马式石桥,当时是欧州历年史上第二古老的石桥,但在1342年不幸被洪水冲毁。于是查理四世皇帝发誓在原址上建一座坚不可摧,彪炳千古的替代者,可抵御所有洪水的侵犯。遗憾的是,新桥在15世纪初落成,亲自缔造督建的查理四世早已离世,此后直到1870年,它都不叫查理桥,没有官方名字,只被称做“石桥”或“布拉格桥”。
   
查理桥全长516米,宽10米,由波希米亚出产的砂岩砌造而成,共有16座圆拱。从落成一直到1841年,查理桥作为城内唯一的桥,把西岸王公大臣居住的小城区和东岸市民生活的老城区紧密相连,无论对布拉格市本身的发展还是这座城市成为欧洲大陆中心,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到过布拉格的人都会去瞻仰查理大桥,如今在旅游手册、教科书、邮票、明信片、烫画、瓷器、玻璃器皿,甚至烟盒、领带上都装饰该桥图案,用以象征古代捷克辉煌的建筑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的坦克曾隆隆穿桥而过,而桥却稳如泰山。经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甚至洪水冲击,迄今大桥仍完好无损。在中世纪的欧洲,捷克在桥梁或其他建筑技术上都占领先地位。历史证明,布拉格最早用石块铺马路,而100年后伦敦才出现石桥。

   
查理桥上游人如鲫,手工艺品小贩那招引顾客但并不高声叫嚷的招徕,维护了查理桥的宁静氛围。人们尤其欣赏手持奇特乐器民间艺人的表演。桥头小酒店比比皆是,座位延伸到河边,春夏之际,三朋四友坐在落日余晖下,微风拂面,望着周边景观,边喝啤酒,边聊天,别有一番情趣。桥的一端是老城广场,这里有传统集市,经常举办露天音乐会,演奏贝多芬、莫扎特、德沃夏克的名曲。
    有人给了查理四世大桥几个“最”字——欧洲最美
最古老最浪漫和最具艺术价值的石桥。
    回到巴黎的
亚历山大三世桥,华丽辉煌,美则美矣,但你永远都觉得它离你有距离,你只能乘车从它的桥身一闪而过,连想多看一眼都来不及。这样难以亲近的东西你会觉得它很高傲。而太高傲的东西容易令人反感。犹如一件很美的珠宝,很美,但与你无关。布拉格的查理大桥呢,请你轻移玉步,到那古老浪漫的桥上去走走吧,去仰望那一座座精美的雕塑,心中暗自嗟叹吧,不要客气,你只管可以在桥上尽情溜达漫步,整天斜靠桥栏凝望伏尔塔瓦河的流水发呆都没有人管你,没有如狼似虎的车流让你发怵,有的只是桥上的艺人那小提琴的古典乐音。布拉格的查理桥大度而温馨地敞开着胸怀让你扑入它的怀抱。
   
如果站在巴黎的亚历山大桥边浏览周边风景,除了艾菲尔铁塔外,协和广场、荣军疗养院一带几乎全是扁平状的。毫无特殊感觉,但你站在布拉格的查理大桥就不同了,一边是高耸的布拉格城堡,一边是旧城区沿岸古老而充满艺术魅力的建筑,整个画面是立体交叉的,鲜活得让人觉得身置画中。
   
你看,你是喜欢巴黎的桥还是布拉格的桥?
   
肯定又有人对我的观点持异议了,说巴黎的美在于它背后积淀的人文色彩,向我罗列了巴尔扎克、雨果、左拉、莫泊桑、梅里美、福楼拜一大串名字。是啊,巴黎哺育过的文学家之多全世界没有一个城市可以比肩。这一点没有任何人有异议。但是,对于布拉格,我们只要举出两个就行了,这两个文学家的份量放到世界文学的天平上,也足够让秤杆马上倾斜起来。这就是卡夫卡和昆德拉。
   
一般游览布拉格大都从布拉格城堡开始,布拉格城堡是一个大范围概念,它包括圣维特大教堂、黄金小巷、旧皇宫等,在欧洲,许多城市为拥有一座大教堂而感到骄傲,巴黎、罗马、米兰、科隆……布拉格也不例外,特别一提的是圣维特大教堂,它是历代皇帝举行加冕典礼的场所,有「建筑珍宝」之美誉,如今这里收藏有十四世纪神圣罗马帝国间波希米亚国王查理四世的纯金皇冠、金球及令牌,塔顶有文艺复兴式样的大钟,钟楼是俯瞰布拉格市景最美的地方。尖塔、尖拱顶与飞浮雕,是哥德式教堂外观的三大特色,因为历经建筑年代过久,也融合了巴洛克、文艺复兴等风格。原本教堂的大门是朝南方向的金色大门,门上有查理大帝与4位主要建筑师的半身浮雕,现在已经封闭,想进入教堂,必须由西侧门进入才行,教堂内典雅宽广,西门上的艺术极品玫瑰之窗,将光影抚弄得迷离游移。教堂内部以彩色玻璃窗与拱廊营造气氛,圣殿内侧里圣约翰之墓移动是1930年时巴洛克建筑师艾拉许运用20吨银打造,并装饰以众多浮雕木刻的华丽之墓,据说他的圣骨迄今仍未腐烂。再往前走则是圣温萨斯拉(Kaple sv. Vaclava)祭堂,宝石磨光拼凑的图画墙、镶金光亮的哥德式金塔圣礼祭坛,件件都是艺术精品,让人大开眼界,教堂的地下室则为皇室陵墓,保存了查理四世和他的4位妻子、温斯拉夫国王、玛丽亚泰瑞莎女皇等的坟墓,此外这里还可发现10世纪最初为圆形教堂的地基所在。
   
圣维特大教堂转出来,穿过总统府广场,导游会带你走进一条窄窄的小巷,宽不到两米,这条小巷称为“黄金小巷”,小巷因早年为王公贵族打造金饰的炼金术士都居于此而得名。这条小巷伴随着皇宫城堡的历史,流年岁月,经典得保存至今,成为布拉格古堡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布拉格最诗情画意的小巷。拥挤到这里的观光客不亚于查理大桥的散步街。这里碎石砌的小路,窄窄的宽不到两米,像童话故事里的小房子一样,一间挨着一间,小巧玲珑,色彩绚丽。一米七的个头,也要注意低头进屋,不到八平方米的小屋子,摆满了花花绿绿的小商品,天棚、墙壁也挂的琳琅满目。小巷游人虽多,但很少喧哗,显得幽深、恬静。
   
我们必须要说到这条小巷如今真正吸引人之处了。那就是进入小巷闯入眼帘的22号房子。大名鼎鼎的捷克著名小说家卡夫卡,就曾居住在这间低矮的陋室里,夜以继日地完成了以布拉格城堡为背景的文学巨著《城堡》。目前他的故居变成了一家小巧可爱的书店,现在还摆着不少卡夫卡的文集。
   
如今,卡夫卡曾经居住的“22已经改成了书店,出售大量的卡夫卡的作品集,墙上挂着这位犹太作家的肖像。来这里的游客大都为了一睹卡夫卡曾经居住的地方,巷道一端的咖啡馆甚至也改名成了卡夫卡咖啡馆。
   
《城堡》是卡夫卡最具特色,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某城堡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主人公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拉锯战。城堡就位于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不可即;它是那样冷漠、威严,像一头巨兽俯视着K;它代表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那儿等级森严,有数不尽的部门和数不尽的官吏,可又有数不尽的文书尘封在那里,长年累月无人过目,得不到处理。面对这座强大的城堡,K很无奈,直到最后也没有进入城堡,也没见到城堡当权者。 本书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梦魇般的气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极为深远。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
   
卡夫卡的另一篇小说《变形记》也是广受世界文坛高度关注的。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它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孤独感与陌生感,即人与人之间,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关系恶化,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既荒谬又难以沟通。推销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尽管它还有人的情感与心理,但虫的外形是他逐渐化为异类,变形后被世界遗弃是他的心境极度悲凉。三次努力试图与亲人以及外界交流失败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看来他的变形折射了西方人当时真实的生存状态。卡夫卡通过小说并不只是单纯阐述事实,而是抗争这个世界,追寻人类人性的完善。
   
美国诗人奥登认为:“他(卡夫卡)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相比之下,布拉格的另一个文学巨匠米兰·昆德拉在布拉格的遗迹似乎并不太多。他的故乡实际上是在捷克东南部的布尔诺。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 )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           
    1967
年,昆德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布拉格,去了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我们要重点说说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了。特雷莎的妈妈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求者。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爱特雷莎,她一直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有两次离婚时的男人。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渐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 
    米兰·
昆德拉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只能从中选一个。她谁都想要,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她开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识到一切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她女儿留下。可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她从没有承担过生命中的责任,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她死掉也只是轻轻地一闭眼,不会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灵魂。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复调的小说风格。昆德拉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学是在没有人物、没有境遇的条件下进行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
 
    米兰·
昆德拉问题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绝得出结论,他认为是塞万提斯让人知道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对的问题。昆德拉在书中提出轻、重、灵、肉、记忆、虚弱、晕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一一对应,支撑起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而每个关键词都是人物不同可能性的侧面。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最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而生命由于缺乏绝对的意义,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甚至不如随风飞舞的羽毛那样有确定的方向。

   我随着人流在查里桥上漫步,倾听流水哗哗地拍打着桥墩。夕阳里,掠过水面的海鸥用它洁白的身躯点缀着霞光……。我想卡夫卡、米兰·昆德拉也曾经在这座桥上走过,他们在祖国或许曾经有过不愉快的经历,但他们毕竟是喝着脚下这条伏尔塔瓦河水长大的,是伏尔塔瓦河水哺育了他们,让他们的笔尖流淌出具有独特的波希米亚风骨。
   
我默默凝望着轻波荡漾的伏尔塔瓦河,一时间,斯梅塔那的音乐随着流水在我脑海里慢慢泛起。《伏尔塔瓦河》是斯美塔那《我的祖国》交响组曲里的一章,也是最能体现《我的祖国》这部伟大作品精华的一章。
   
伏尔塔瓦河是流经捷克一条大河,被捷克民族称为“母亲河”。她本身就是一首充满魅力的抒情诗般的交响乐,一经斯美塔那上升到艺术作品,1874年首次公演就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这首富有感染力的、流畅自然的e小调旋律在全曲中起着主导的统一的作用。而森林狩猎的音乐乡间婚礼的民间波尔卡与主题音乐有机的结合。乐曲最后转为E大调,显示了沃尔塔瓦河流向布拉格的更加壮阔于气势雄伟。《伏尔塔瓦河》经常作为单曲单独演奏。
   
伏尔塔瓦河435公里,流域面积28,093平方公里。源出波希米亚西南部,上游为波希米亚森林中的泰普拉伏尔塔瓦河和斯图代纳伏尔塔瓦河。先向东南而後向北穿越波希米亚,在布拉格北29公里处的梅尔尼克注入易北河。中下游区形似峡谷,多急流和锯齿状曲流。主要支流有卢日尼采(Luznice)河、萨札瓦(Sazava)河、奥塔瓦(Otava)河和贝龙卡(Berounka)河。
   
贝多伊齐·斯美塔那(Bedoich Smetana 1824-1884),捷克著名的民族乐派作曲家。刻骨铭心的离别,诞生振聋发聩的作品,尤其是远离祖国,漂泊异乡,那种悲凉、痛楚是揪心的,那种忧郁、眷念是无以形容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全曲共6首,其中最撼人心魄的是第2首《伏尔塔瓦河》。斯美塔那通过对这条波西米亚民族的母亲河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祖国壮美山河的深深热爱和眷恋。
   
另一个世界伟大的音乐家德沃夏克更是在布拉格的襁褓里长大。安东宁·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1841-1904) 捷克作曲家。他184198日出生于布拉格附近伏尔塔瓦河畔的尼拉霍基维斯村一个兼做屠夫的小客店老板家中。1857年起进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学习两年,毕业后先后在布拉格的一个乐队和“临时剧院”的乐队工作,一直到1871年,德沃夏克辞去剧院乐队的工作,婚后以教课为生。七十年代,他的两部作品——爱国主义颂诗大合唱《白山的子孙》和声乐套曲《摩拉维亚二重唱》,是他进入创作成熟时期和成为民族艺术家的重要标志。《白山的子孙》在1873年由著名的“布拉格赫拉霍尔”合唱团首演成功,成为德沃夏克创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或者说一个重要的转机,自此之后,他的一些作品,如《第三交响曲》(bE大调)等都相继获得演出。1875年,由于申请奥地利政府发放的“清贫天才青年艺术家”国家补助金,他附送的作品为当时参加补助金评议委员会的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所赏识,就此,这两位志同道合的音乐家终生保持深厚的崇高友谊。 1878年,德沃夏克在布拉格举行他的作品演奏会,生平第一次担任乐队指挥,又为他的艺术活动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德沃夏克的创作浸染着深刻的捷克民间色彩,在主题与结构方面同捷克民间音乐的神韵和特点保有密切的联系。他的作品反映了作者的爱国热诚和为复兴祖国民族文化所作的巨大努力,他的一些大型作品以人民的斗争和对先烈的赞颂为主题,还有许多作品再现了捷克大自然和民间日常生活在画面,另一些作品则采用捷克古代的历史和美丽的神话为题材
   
说起音乐,我们还要提及那位大名鼎鼎的莫扎特,莫扎特是奥地利萨尔斯堡人,世称音乐神童。盖因他在四岁时就被招募到皇宫作了御用音乐家。但是,真正让莫扎特蜚声世界,应该给布拉格记下一级大功。
   
就在被称为“布拉格的肚脐”的旧广场附近,我们踏着街巷那被岁月洗刷得光亮如镜的石块,来到中欧最古老的查理大学,这座大学的正对面,就是大名鼎鼎的布拉格庄园剧院,庄园剧院也叫斯塔沃夫斯凯剧院,建筑优雅典丽,又不失庄重沉稳。如果不是趋前看看大门外那座古怪的铜雕像,一般人恐怕不知道这座建筑的辉煌历史。那座雕像由一张镂空的金属片制作,主人躬着身子坐着,披一件由头盖到脚趾的长袍,好像一个寒风冷雨里龟缩在某个角落的乞丐。他就是世界上无人不晓的莫扎特。18781029日,莫扎特在这里第一次演奏他的歌剧——唐璜。这座剧院由此而让世人刮目相看。
   
“布拉格人最了解我”——这是莫扎特说的,而一个出生于有音乐之邦之称的奥地利人说出这样的话,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的真正知音在布拉格!为此他要把他的第一部歌剧放在眼前这座剧院上演。多年以后,德国著名作家埃杜阿特.默里克在创作《莫扎特去布拉格的路上》这部小说时,细腻地描述了这段往事,其中莫扎特认为自己这段日子是他一生中最最幸福的旅程。作为中国人,我们不妨这样理解——莫扎特这位“钟子期”,在布拉格遇到了千千万万个“俞伯牙”。高山流水,知音难求。有人评论:“有高度音乐修养的捷克观众,尤其是布拉格观众,比维也纳观众更能欣赏莫扎特的天才。”“是布拉格人发现了莫扎特的天才。”
   
我写下上述文字,从城市建筑到教堂到文学到桥梁又到音乐,拿布拉格和巴黎和维也纳小比了一下。意思就是,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布拉格都不会输给对方。
   
但我说布拉格是伤感的,布拉格拥有的一切最美的东西,似乎都拿不到世界上“一哥”的地位,就像捷克摩拉维亚的葡萄美酒,在法国波尔多、加州、智利的名声掩盖下,只有在自己的国度里悄悄漫溢着窖藏的芬芳。
   
布拉格似乎又是懦弱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长时间以来都以“容忍”出名。波希米亚王国有过短暂的辉煌,然而很快就沦落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附庸,从16世纪开始又接受奥匈帝国的统治;一战的结束宣告了奥匈帝国的瓦解,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三個地区组成捷克斯洛伐克联邦。但好景不长,1938年,这个联邦被英法割让给了德国。德国兵入侵的时候,布拉格没有反抗,只是提出希望纳粹不要毁坏布拉格城区内历史建筑的要求。二战结束,这个国家被苏联“接管”,捷克人依然选择默默地忍下,就在1968年她尝试性地“畅所欲言”了一下,,立马就被苏联的坦克碾得粉碎,直到1989年才获得真正的独立。而“天鹅绒革命”的胜利,付出的代价又是捷克与斯洛伐克的分家。
   
你说,布拉格伤感不伤感。

 

 

 

 

 


  最后修改于 2014-12-26 20:36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